摘要:宏观策略研报的价值是什么?业内一位知名大佬曾经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投资时一定要找到超预期,拥有边际思维才可能成功。
1、琳琅满目的研报类型:炒股就是炒预期
说到研究报告,大家的脑海里会浮现多少种类型?从宏观到微观就可以分为宏观的、策略的、行业的、公司的……从报告类型又可以分为定期报告(日/月/周/季/年)、点评报告(事件/业绩/数据)、专题深度报告、首次覆盖报告(仅针对公司)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以研究所为单位发布的晨会金股、月度金股、季度策略、年度策略等等……
一看光是数这些报告类型就觉得很累了吧?更何况要从这些不同类型的报告中找出真正有用的报告类型,从类型报告中再淘汰掉研究员为了凑字数和凑工作量的报告,之后再从挑出的优质报告里去粗存精留下真正重要的内容,梳理出能够支撑你买入或卖出某只股票的逻辑。可想而知,这并非易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研究的价值。业内一位知名大佬曾经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投资时一定要找到超预期,拥有边际思维才可能成功。
2、搞懂宏观研究的价值:现实世界的锚
可能很多人都觉得宏观研究报告对于投资没有直接的指导价值。确实,从某种层面上说,宏观研究报告的指导意义看起来没有那么明确。而且,宏观研究报告确实有时看起来会与策略研究报告以及固定收益研究报告有交叉之处。这种交叉是有原因的,恰恰是因为策略与固收都离不开对宏观大势的研判——而这正说明了宏观研究报告的重要性。
当然宏观研究报告与策略、固收报告也有区别。以策略报告为例,相比而言,宏观研究报告没有对投资的直接方向性指导,而多数是对经济方向和资产价格做出判断,看似与股票的关系并不太大。
那么,宏观研究报告真正的、独特的价值是什么呢?曾经有一位宏观研究大佬就这个问题给出过他自己的答案,我觉得非常有道理,在此借用一下:宏观经济研究是现实世界的锚。
3、宏观报告怎么利用:有时你不需要看懂全部,只需要找到最有规律和可推导性的部分
当你找到与自己思路合拍的宏观分析师后,你会发现自己遇到了下一个问题:宏观研究报告的主要作用在于预测宏观经济走势,但至于宏观经济走势与股市投资之间的关系,有时需要我们自己去发掘。
举一个例子:以中美贸易战的研究为例,寻找投资机会。过去一年以来,关于中美贸易战的舆论甚嚣尘上,许多宏观大佬都对此发表过研究,我们以大佬任泽平的研究为例。在2018年6月10日的一篇公众号研究报告中,他提出:“从战略的层面,当前亟需研究:
1)历史上大国兴衰的一般规律,新兴大国崛起对世界政经格局的影响;
2)中国成为新兴经济大国尤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进一步崛起可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中国从经济大国迈向综合性大国的现实战略选择及其前景。”
在此之后,他确实对中美贸易战做出了一系列研究与判断。细究起来,他的研究并没有针对A股市场,而只针对中国经济。但有心的看官如果信任他,便可以从中找到指导投资的真知灼见。在这篇研究报告中,明确指出了“创新”与“金融”两大方向,是不是可以指导你的投资?

4、策略的作用的是船舵
1)首先是确定能不能买
如果说宏观研报是船的锚,那么策略研报就是船的舵。舵的方向错了,其他船员再努力都到不了终点。巴菲特说,“没有研究作为基础的投资,就像闭着眼睛开车。”这句话从宏观到微观层面都适用,从宏观至中观层面来看,如果我们在投资之前不进行策略研究,那么我们在投资之路上一定会被撞得鼻青脸肿。
策略研究与宏观研究的区别:对于普通个人投资者而言,这两类研报都很重要但又很难读;但相比之下,策略研报还是更接地气一些,更有实操指导性。正如策略分析师需要把握市场情绪、找准市场位置,因此他们的研究成果可以相对直接地指导投资。宏观研报有时只需要预测经济,但策略研报则需要预测。
2)其次是确定买什么
策略研究与行业研究的区别:普通的行业研究是仅针对单个行业内部的产业链及个股的研究,研究员需要对特定具体行业的技术、上下游产业链、个股特征等熟练掌握,选择在特定时刻投资特定子行业或个股,是关于行业内部细节的研究。
相比较而言,策略研究则要偏中观,它涉及了对不同行业的比较研究,要在诸多行业中选择在某个时刻的市场下最有可能具备超额收益的行业。或者说,策略研究是帮助投资者进行自上而下的筛选个股的研究。同时,策略的研究不仅包括对不同行业基本面的研究,还包括了对市场情绪和技术指标的研究。
策略最关键的不是预测市场,而是针对市场做出正确的反应。因为除了本行业的基本面之外,宏观政策、经济周期等对不同行业的影响力度可能是不同的,且市场的预期也会有所不同,因此策略的存在十分必要且关键。严格来说,如果策略在大方向出现了错误,那么对单个产业链的掌握再好,也很难在市场上获得超额收益。
5、如何阅读宏观策略研报
一般而言,年度策略报告的重要性最大,其次为半年度,其次为季度。所以大量阅读、逐字阅读,比较研究,并学会概括不同研报中的主要观点,寻找一致预期。
因此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1) 做不同研报之间的比较研究:不要只看一份研报,而是看同题的多份研报;
2) 寻找研报之间的共性:相信最优秀的脑袋中的一致意见,可以做标签统计;
3) 阅读量:为了形成感觉,一定要多读。这块的工夫不能省;
4) 总结:策略的篇幅相对比较长,你可以稍微动动笔试着把每份研报讲的故事精简些,再精简些。如果一篇年度策略,你不能脱水到200字左右,要么就是分析师没写好,要么就是你的阅读理解能力比较差;
5) 结合宏观策略分析师的观点与行业研报的产业链研究,筛选具体个股。